年味历久弥新
在这个特殊的春节,科技创新应用不仅让我们“云端相聚”在一起,更丰富了拜年形式,让“就地过年”同样暖心。“就地过年”如何与亲人朋友相见以解思乡之苦?随着5G手机的逐渐普及,高清视频通话将让更多家庭实现见屏如面、云端聚会。除了视频拜年,还有短视频红包等新鲜花样,给这个春节增添别样的趣味。年俗形式变化体现社会进步,科技感、国际化也将是中国新年俗的发展趋势。
我国历来都有春节走亲戚的习俗。俗话说“初三老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大体而言,走亲戚的习俗从正月初二可以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居家过节、远程拜年、云上串门将成为这个春节不一样的风景线。
技术进步,网络卡顿的现象得到改善,亲朋好友间将真正实现见屏如面、云端聚会。春节的发红包也将变得不一样,作为春节传统习俗的发红包也逐渐从线下实物红包延伸到线上电子红包,并衍生出诸如扫码集福攒卡片、浇水种地领红包等五花八门的红包玩法。今年,快速崛起的短视频让发视频红包成为新潮流,据了解,目前微信继开放个人定制红包封面之后,红包封面平台也已全面升级,支持添加已发表的视频号内容。例如手势识别红包雨,需要用户对镜头伸出手掌,系统就能通过AI手势识别,在手掌中下一场红包雨,还可以跟随手掌实时移动位置。此外,还有锦鲤红包、彩蛋红包等玩法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民俗专家认为,新年俗的出现并不代表着对传统年俗的否定,都是对美好愿望、团聚祝福的传承。新年俗就是新技术与传统年俗内涵融合产生。数字时代已经到了,在跟上时代发展的同时,也不能丢弃传统。让男女老少都能参与到新年俗中,才能不断扩大年俗文化传承的范围,让“年味”历久弥新。
线上休闲娱乐丰富供给
受疫情影响,“就地过年”是当前保障全民安全的最优解,过年不能回家,对于就地过年的“打工人”来说,年味儿难免少了许多。年味儿不仅仅是团聚和送灶神、扫尘、拜年、守岁等一系列仪式感,最重要的还包括这难得的全国统一长假的休闲娱乐活动,数字化带来的娱乐生活,满足大家线上过年的需求。
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鼓励网络视频APP提供限时免费电影放映等线上服务,指导各地积极组织云剧场、艺术直播,鼓励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场馆开展线上服务。组织全国网络视听的新媒体设置春节专题频道或者专区,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也提倡大家居家健身,这样用多种方式满足就地过年的群众节日期间线上线下的文化需求、体育需求。
影视资源的开放多样要与先进的观影技术相结合才能释放更大的娱乐效力,这个春节的宅家人,有“好戏”看了。鼓励低风险地区文艺院团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在空间开阔的场所增加演出频次,并进行线上演播。指导各地卫视要编排播出一批主题多样、类型丰富的电视剧、节目、晚会、纪录片、动画片等,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们的需求,而且春节期间还会有多部优质电影上映。
综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